1907年,年仅23岁、刚从宾夕法尼亚大学园艺系毕业的高鲁甫,作为志愿者,踏上前往中国的旅途,成为第一位来华的美国农业传教士。
1908年1月,高鲁甫抵达广州,任教于岭南学堂(后来的岭南大学),此后的36年,他为广东近代农学的发展做了许多开拓性的工作。但遗憾的是,在他来华百年后的今日,仍没有一篇专门的文章介绍他。
下面,我们就来说说高鲁甫的故事———
你或许不知,有“岭南果王”之称的木瓜以及被誉为中国最美校园之一的中大康乐园,竟是百年前,一位远道而来的美国人培植和规划的。
这位美国人就是乔治·高鲁甫,一位广东近代农业科学和教育不可绕过的人物。
1 规划出最美的岭大校园
在网上热传的中国最美大学排行榜中,中山大学位于武汉大学、厦门大学之后,排名第三。武大有樱花和珞珈山,厦大则有独一无二的海滩,中大没有这两所学校的上述特点,它的美主要来自红楼和古树。
1958年,广州编辑《植物志》,发现广州有记载的1800种植物中,中山大学康乐园的植物即占了其中的80%,可算当时广州最大的植物园。
目前广州的桉树约有十七八种,在中大校园就能找到13种,植于1910年左右的桉树在校园内至今仍能见到。广州乃至广东省其他地方的桉树许多是从中大校园引种的。广州唯一的一株印度马钱,也在中大校园内。
中大校园还是广州最早引入棕榈的地方,大王椰子、长叶刺葵、油棕这些原产于热带的树种,也都以此为根据地走向广州各地。
中大校园竹子种类尤其丰富,1958年开始,华南植物园陆续在这里移植竹种,种类达到134多种,占华南植物园当时竹种的50%左右。
这一切的基础,都是高鲁甫打下的。
1904年,岭南大学(当时叫岭南学堂,相当于大学的预科)从澳门回迁广州,校址选定距广州城东南十里的康乐村(中山大学后搬到此)。此时的校区占地200多亩,校舍全是简陋的盖板屋,周围是一片荒丘和水田。
不久,校方请了美国建筑师司徒敦对校园作了设计。第一批建筑物竣工之后,校园看上去光秃秃的,有点荒凉。
1908年1月,高鲁甫来到岭大,校方要求他运用园艺的专长,对康乐园的绿化作规划。
追求园林化效果,强调绿化的空间布局,是高鲁甫规划的宗旨。具体说来,就是注重草坪的布局,构建几何图案状的广场式花园,利用半封闭的绿化空间,为师生感情交流、学术思考、散步放松提供一个露天场所。
按照规划,校园种植了不少榕树、樟树、阴香、龙眼、荔枝、橄榄、芭蕉,这些乡土作物,为校园绿化奠定了“中国风”。
之后,高鲁甫又从国外引进了当时中国还很罕见的热带树种,如棕榈、大王椰子、长叶刺葵、油棕等;接着又从澳大利亚引进桉树、白千层、木麻黄和南洋杉,仅桉树和白千层就有几千株,十多个品种。这些热带植物非常适应广州的气候,很快就长得很茂盛了。
没过多久,校区便逐渐掩映在郁郁葱葱的林海之中,一个中西合璧的童话般校园逐渐成形。这在当时的中国大学校园里是独一无二的。
1933年,校园引种了湿地松、火炬松,开辟了多个竹园。
2 近代广东农学的开拓者
1908年高鲁甫初到岭南学堂时,负责教授地理、英文、数学等课程。
岭南学堂在广州城外拥有几十余亩空地,出于农学专业的敏锐,他觉得这是理想的苗圃及农场用地。
授课之余,高鲁甫特意召集一群对农艺有兴趣的学生到农场劳动,给每人分配一小段园地,由他们亲自整地、播种、施肥、浇水和田间管理,主要种植蔬菜,他作指导。高鲁甫还让学生们对美国的化肥进行实验,以判断哪种更为适合中国的作物和土壤。
1912年,高鲁甫正式为岭南学堂中学三年级学生开设初级农业课程。
学堂的外籍教师习惯喝牛奶,为了得到稳定的牛奶供应,教师们集资,由高鲁甫特地从国外引进了荷斯坦与吐根堡等优良奶牛,办起了奶牛场。
刚办时,奶牛水土不服,传染上了流行病,但在高鲁甫的努力下,奶牛都挺了过来,一个规范的奶牛场最终建立起来。 (责任编辑: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