骊山女娲文化述略

时间:2012-04-13 10:59来源:西安晚报 作者: 庞任隆 点击: 载入中...

 


女娲与骊山

  女娲是中国母系氏族社会的一位部落首领。《说文·女部》称女娲是“古之神圣女,化万物者也”。《山海经·郭璞注》说女娲是“古女神而帝者”。《风俗通义·皇篇》引《春秋纬运斗枢》将女娲与伏羲、神农并称“三皇”。又有女娲和伏羲是兄妹,伏羲没,女娲代立为皇,其氏族部落延续了两三千年,代代袭女娲名号之说。《通志·三皇纪》引《春秋世谱》云:“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华胥氏活动地在今骊山之阳的蓝田县境内,其陵墓位于该县西北侧的华胥镇。罗泌《路史》记载:“女娲氏灭共工而迁于中皇山之原,继兴于骊。”《长安志》云:“骊山有女娲氏治处。”

  骊山是秦岭的支脉,风光秀丽,人文荟萃。《古迹志》云:骊山“崇峻不如太华,绵亘不如终南,幽异不如太白,奇险不如龙门,然而三皇传为旧居,娲圣既其出治,周秦汉唐以来,多游幸离宫别馆,绣岭温汤皆成佳境。”

  女娲氏活动的遗址遗迹遍布骊山上下。元代骆天骧《类编长安志》引《三秦记》(汉代)载:“骊山巅有始皇庙,不斋戒而往,即风雨迷路。”《西安通览·仁宗庙》说:“秦汉以前,所谓始皇指伏羲女娲等上古传说中的人类始祖。”“三皇祠(庙)”又称“人祖庙”,亦叫“仁宗庙”、“人宗庙”等,“骊山巅”,实际就是骊山最高峰“九龙头”。距今2200多年的“人祖庙”,内祠伏羲女娲像。以此为轴心,正北和西北100米处有女娲用黄土捏人的黄土堆,即:“东种圪塔”和“西种圪塔”;有女娲伏羲的合葬棺“棺材石”和“金斗”、“银棵”。东北侧有女娲用黄土未点化成人的人类雏形“猴娃山”、“婆父石”;有“伏羲女娲交尾柏”、“娲头庙”;东南侧有“牺皇岭”、“古女娲氏沟”、“金山庙”;南侧有“陈家窝遗址”,“蓝田猿人遗址”。西南侧有女娲母亲华胥氏活动地——“华胥渚”、“华胥坪”和“华胥陵”;有“女娲氏庄”和“女娲氏陵”;有女娲试种和培植谷类作物的“万谷冢”。西北侧东绣岭石瓮寺上有女娲炼石补天的地方“砣坪”,其下有“风皇沟”(即女娲氏谷)等等。

  姜寨遗址与女娲

  1972年春,骊山脚下的姜寨村民在平整土地时,发现了一个新石器时代的遗址,这就是被誉为“20世纪中国百项考古大发现”之一的姜寨遗址。自1972年4月开始,至1979年11月结束,由半坡博物馆、陕西省考古所和临潼县博物馆联合组成的考古队,历时八年,对该遗址共进行了十一次科学发掘。发现有房屋100多座,墓葬600多座,先后出土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具1万多件,其中彩陶器最多,尤其是出土的“人面蛙纹彩陶盆”极为罕见,为中华人祖女娲活动在骊山一带提供了实证。姜寨遗址是迄今发掘的黄河中游地区中国新石器时代面积最大的一个遗址,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保存较完整的史前聚落遗址之一,测定年代距今6700年。

  著名考古学家石兴邦在《女娲氏传说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地位》和《女娲氏族探索》两篇论文中分别指出,女娲氏是有真实的历史对应地的,如相传骊山炼石补天点下面不远,就是有名的姜寨遗址。“蛙氏族图腾标识的出现就是氏族社会发展时期盛行的产物。女娲是青蛙的拟人化的崇拜形象。女娲氏族是母系氏族社会中以蛙为图腾的氏族部落。她是构成仰韶文化系统中的一系。她的时空界区大体是从仰韶文化中期至马家窑后期的约两千多年的历史,地区分布到西北和西南一些地区,在历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因此说:女娲文化应首推骊山,骊山文化应首推女娲。”

  女娲功德及文化内涵

  女娲之所以被后代称为人文始祖,被尊奉为中华民族的伟大母亲,是因为传说在7000多年前的荒洪时代,女娲带领先民战天斗地,繁衍人类,建立了一系列伟业功德,主要有——

  一、“炼石补天”。女娲炼石补天是人类祖先抗御自然,战胜自然的一个写照,体现的是一种自强不息的“拼搏”精神。

  二、“抟土作人”。女娲抟土造人是人类祖先造化和延续世上生灵万物的一个神话表现,体现的是一种生生不息的“创造”精神。

  三、“置婚姻”。相传女娲制婚娶之礼,使远古人类逐渐摆脱乱婚、群婚状态,体现出一种薪火相传的“合和”精神。

  四、“制笙簧”。女娲作笙簧,产生了人类最早的乐器,体现出一种追求愉悦的“乐生”精神。

  女娲文化“拼搏、创造、合和、乐生”的八字精神,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精神的组成部分,这样的精神没有过时,也不会过时,大到对和谐社会的创建、中华民族的复兴;小到单位前景、个人事业,都有指导意义。

  骊山女娲民俗文化

  骊山承载着7000多年来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传承着特色独具的女娲文化。这里,有美丽动人的传说故事,有代代传承的、古色古香又与时俱进的民俗——

  1. 女娲补天饼:在临潼骊山一带,每年的农历正月二十日为“补天补地节”,家家户户都要烙形似“铁饼”,且可以食用的“面饼”,一块抛到房上为“补天”,一块撂到井里为“补地”。而由这一习俗衍生的“蒸饼”、“煎饼”、“石子馍”(又称石头馍),已成为当地著名的小吃和中外佳宾来临潼旅游必带的美食佳品。

  2.女娲祭拜活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传说为女娲的生日,从此日前两天开始,方圆百里的群众,登上骊山九龙顶上的“人祖(宗)庙”,祭拜伏羲女娲,乞吉求福,形成了规模盛大的民间庙会,又称“祈子节”。这一民俗节日,一直从古到今延续下来,反映了人们对始祖女娲与天奋斗、顽强生存、繁衍人类之功德的敬仰之情。

  3.女娲图腾裹肚:这是以保佑婴幼儿身体健康为目的而制作的手工艺品,上边刺绣有五颜六色的蛙图案,寓意女娲的保佑。尔后又发展以蛙图腾为主图案的“五毒壁挂”等,在秦始皇兵马俑博物馆附近农村里,有以石慧侠等为代表的民间艺人,她们的刺绣作品,每年以数以万计的数量热销于国内外嘉宾,成为传播骊山女娲文化的主要途径。

  另外,还有“女娲包子”、“女娲图腾花馍”等,也是陕西关中城乡主要节俗礼仪中必备的佳品。

 

(责任编辑:陈冬梅)
>相关新闻
  • 秦人的马文化
  • 晚清时期的图书广告及其文化价值
  • 8小时睡眠的诞生
  • 绥远文化界抗日救亡:文艺和教育为武器
  • 揭秘女娲为什么是人首蛇身
  • 权臣李林甫没文化闹笑话
  • 顶一下
    (0)
    0%
    踩一下
    (0)
    0%
    ------分隔线----------------------------
    推荐内容
    网站简介  |  保护隐私权  |  免责条款  |  广告服务  |  About Big northwest network  |  联系我们  |  版权声明
    陇ICP备08000781号  Powered by 大西北网络 版权所有  建议使用IE8.0以上版本浏览器浏览
    Copyright © 2010-2014 Dxbei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