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威文庙是武威古建筑的荟萃之地,也是武威古文化的一座宝库。其位于武威城东南一隅,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70米,东西宽90米,占地面积15000平方米。文庙,也叫圣庙、孔庙,又称儒学、学宫,既是供奉孔子的地方,又是培养人才的学校。
现存的武威文庙,由东西中三组建筑构成。中以大成殿为中心,前有泮池、状元桥,后有尊经阁,中为棂星门、戟门,左右为名宦、乡贤二祠和东西二庑;东以文昌宫桂籍殿为中心,前有山门,后有崇圣祠,中为二门、戏楼,左右有三贤祠、有恪亭,中公、刘公二祠和东西二庑。
文庙现存文物达3万余件。有新石器时代、两汉、魏晋至明清时期的断代陈列物,还有刺绣、书画、古石刻,木雕、铜造像以及经卷等。每年接待游客及观众达7万余人(次),是欣赏古代文化艺术、接受历史知识的盛地。
武威古称凉州。提到凉州,人们自然就会想到王之涣那首着名的《凉州词》:"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这首诗写得清峻雄奇,展现了古代凉州一带旷阔凄凉的景象。诗的后两句,巧妙地运用暗喻手法,批评了朝廷对边防将士漠不关心。
宋时,着名的爱国诗人陆游也曾写过一首有关凉州的诗:"凉州四面皆沙碛,风吹沙平马无迹。东门供张接中使,万里朱宣布袄敕。敕中墨色如未干,君王心念儿郎寒。当街谢恩拜舞罢,万岁声上黄尘端。安西北庭皆郡县,四夷朝贡无征战。旧时胡骑陷关中,五丈原头作边面。"此诗先写了凉州的地貌,接着写凉州及河西收复后的情况。但事实上,陆游并未来过凉州,也未曾看到凉州的收复,此篇纯属虚构想像之作,诗中强烈地表达了作者的爱国情感。末尾两句则反应了当时凉州陷于吐蕃后,随着吐蕃军队向内地推进,朝庭与土蕃的边界移到陕西的五丈原一带。
唐宋时期,凉州常处于少数民族的侵扰下,战争使许多人流离失所、家破人亡。但正是这片土地在这一时期,却诞生了妇孺皆知的凉州词,那"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苍凉景象,也便成了当年许多将士和文人"独怆然而涕下"的理由。
《武威史地理综述》一书记载,"凉州"一词,始于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汉书·武帝纪》:元封五年,"初置刺史部十三州".《汉书·地理志·序》:至武帝,"改雍曰凉","凡十三部,置刺史".《资治通鉴》:元封五年,"上既攘却胡、越,开地斥境,乃置交趾、朔方之州,及冀、幽、并、兖、徐、青、扬、荆、豫、益、凉等州,凡十三部,皆置刺史焉。"胡三省注:"据《晋志》,帝(即汉武帝)改《禹贡》雍州曰凉州","以地处西方,常寒凉也".
常寒之地,却有着如此厚重的文化积淀,这当然与战争有关。但由"穷荒之境"而变为"文献之邦",是与战后的教育和发展不可分割。
明朝建国以后,对教育十分重视。公元1369年(洪武二年),即于京师(南京)建立国学,(即太学,后称国子监),各州县也大建学校。据《武威简史》一书记载,武威也于这一时期建立了卫儒学,地址在现在武威文庙的西边,建筑规模很大,殿堂房合也很多,为本卫学员深造之所。在城西南隅,设有考院,为考取生员(秀才)的考试场所。为了供考生膳宿之便,考场之外还设有宿舍(在原城隍庙内)。除了官学,城乡还普遍没有私学、义学、家馆等,都是民间集资办学或家庭私设。学校教材以《四书》、《五经》为主,并有明朝的《御制大诰》、《大明律》等;启蒙教材是《三字经》、《百家姓》、《千字文》等。武威文庙也是在这一时期修建而成的。
据明正统四年《凉州卫儒学记》记载,正统初,朝廷特命兵部右侍郎徐曦镇守武威,徐曦到任后,见武威人聪明好学,但没有学校,便请命朝廷要给武威修建"校舍",得命后,开始修建武威文庙。据党寿山着《武威文物考述》一书记载,当时武威文庙的修建,由于受到了中央和地方官吏的大力支持,工程虽十分浩大,但修建时间仅用了两年(1437年-1439年),并以"壮伟宏耀",被称为陇右学宫之冠。
文庙的落成,使武威人的道德风尚和文化水平,有了迅速好转和提高。到了清嘉庆年间,武威便发展为文化繁荣昌盛的地方。据清嘉庆25年《武威兴文礼碑记》记载,此时,"武威文风甲秦陇"."古者立学,必释奠于先圣先师。"文庙大成殿前,耸立着孔子的铜像。其两手微合,似在向众多的学子门生禅述一条人生真谛。他身带佩剑,气宇不凡,让人肃然起敬。但据史料记载,孔子出生时的形象并不漂亮,甚至可以说长相丑陋。他的一生也是漂泊而坎坷的。据说,他的祖先曾是宋国(国都在今河南省商丘市)贵族,其父叔梁纥是位武士,作战勇敢并不余膂力,曾一时"以勇为闻于诸侯".孔子一出生,就因其相貌而成了弃儿,他坎坷的人生从此开始。3岁时,他的父亲便去世了,17岁时,母亲也相继离开了他。此后,他只能独自谋生,20岁以后,先后做过管理仓库和放牧牛羊的"芝麻官".到了而立之年,他的学问才日臻成熟,向他求教的人也渐渐多了起来。于是,他聚徒讲学,首开私人办学之先河,打破了学时"学在官府"的惯例,使自己在20年间拥有了"子第三千,贤人七十有二"的荣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鲁国陬邑人。这位在今山东曲阜诞生的伟大圣人,之所以在某种程度上可称为"中国第一人",是因为他的人格力量和为真理而呼唤的声音。古今中外,人们对这位历史巨人的敬仰达到了无以复加的程度。孟子评价孔子时,说孔子是"自有人类以来的第一人",而司马迁是历史上第一个把孔子冠以"至圣"的人。在长达2500多年的历史长河中,无论朝代如何更迭,人们都将孔子当作偶像甚至加以崇拜或供奉。
武威位于河西要塞,人杰地灵。人们于此缅怀孔子,是念及他的高崇品格和渊博学识以及悲壮而辉煌的人生为后世留下的丰富的精神文化遗产。文化大革命期间,在文庙面临破坏之际,武威人民为保护文庙和文庙内珍藏的文物史料,做出了自己应有的贡献,涌现了许多感人的事迹。这从一个侧面充分说明了他们对古文物的热爱和崇敬之情。武威文庙是西北地区目前保存最完整和最大的孔庙,这仿佛从一个侧面说明了武威人重学崇德的优秀品质。据史料记载,仅明清时期,武威就出现过不少出类拔萃的有志之士,这与当时孔庙的修造是不可分割的。
文庙面南背北,原来就没有正门。其南端是一座庄重的照壁,1966年武威遭洪水灾害,照壁被冲毁。在照壁的两旁,是两道角门,东面的叫"孔门",西面的叫"义路".这两道门如今早已不复存在,人们只有通过"侧门"进入文庙,(1980年政府维修文庙时,恢复的"礼门")。
状元桥位于"照壁"后方不远处,桥前是呈半月形的泮池。相传,每逢武威缺水之时,惟有泮池四季水量充足,池内芦苇茂盛,池边绿草成茵。但现在,由于自然和人为的破坏,池水早已干涸。状元桥原是一座木构拱形桥,但后来由于木桥残破,不得已而改成了现在的石拱桥。据说,文庙之所以没有正门是因为武威至今还未出过状元,只有出了状元,文庙才可以开设正门。幽幽古凉州,多少年来,人们一直企盼着这一天的来临。
■ 相关资料
西夏及西夏碑
西夏是11世纪至13世纪(1038-1227年)我国西部各兄弟民族以党项羌为首共同创建的国家。地域"东尽黄河,西界玉门,南接萧关,北控大漠",占有今甘肃大部、宁夏全部、陕西北部和青海、内蒙古的部分地区,"方圆二万余里".它长期和宋、辽,后来又和宋、金鼎足峙立,虽称臣于这些王朝,却始终能严拒外力伸入其境内,保持实际的独立,且以武力强大,为宋、辽、金各国重视和畏惧。西夏建国近200年,传十王,在公元1227年时,为蒙古所灭。
(责任编辑:陈冬梅)